X YOUTH——專訪時代的改革者美感細胞
「我們一直相信十年、二十年後的未來,而不是現在。」
上一期的《MILKX》帶大家回頭認識20世紀的台灣之美,或許有部分憂國憂民的朋友會因此感到一陣悵然,認為與過往相比,眼下的台灣似乎在開美感倒車。不過,在對現況大失所望前,還請容我們向各位介紹一群敢夢、敢想、敢做的時代改革者——美感細胞。
十年前,這群勇敢的年輕人憑藉著一股熱忱,向新時代進發,即便冒險之初面臨種種困難與挑戰,但這不過應證了一件事——如果一個人遭遇失敗與挫折,往往只有兩種可能:他跟不上時代,或時代跟不上他。
十年後,時代終於漸漸跟上了他,此刻,改變的種子正在發芽。這一期就讓我們跟著充滿遠見的美感細胞,看看他們眼中的璀璨未來吧!
X CONVERSATION
INITIATOR & VISIONARY, AESTHETICELL
X:《MILK X》 A:AESTHETICELL
X:可以稍微向讀者介紹一下「美感細胞」這個單位嗎?
A:美感細胞是一個推動美感教育和教育設計(即把設計放入教育領域中)的倡議組織,有些人誤以為我們是出版社或設計公司,但其實我們是NGO,基本上只要是圍繞在這個議題底下的,我們都會盡力去做,例如某些政策法規綁得太死,我們就會去推動,試著它鬆綁或與時俱進。至於面向大眾的部分,我們會在線上和線下進行溝通,讓更多人意識到台灣的教育應該要更重視美感,並導入更專業的設計,因為這並不只是單純的變美而已,而是可以實際幫助學習和理解資訊的。
X:想請問當初做這件事的契機是什麼?具體而言,有特別想藉由這件事傳遞什麼訊息,或想藉此改變什麼嗎?
A:簡單來說,我們幾位創辦人在大三、大四時分別出國交換與參訪,去了芬蘭、瑞典、丹麥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當我們參訪設計產業時,很驚訝的發現他們不只是做書籍設計或空間設計,而是尿袋和助聽器等醫材設計。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都需要完整的設計和規劃,反觀台灣卻停留在只重視規格的階段。
另外,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像是超市的雞肉包裝和學校的招生簡章都很有設計感,所以當別人的60分是我們的90分的時候,就會明顯感受到那個差距,而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變得更好?」巧合的是,當時正值學運期間,整個社會都瀰漫著改革的氛圍,於是想為台灣做點什麼的我們就開始思考該從哪裡著手。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我們決定從教科書切入,因為它不僅價格便宜,而且還能跨越城鄉與貧富差距,最重要的是,它確實還不夠好。此外,那時也即將迎來新課綱,所以就希望能趁這個機會在體制內做出影響。
X:身為接受台灣教育的學生,應該對「美術課或音樂課常被借去上其他『會考試的課』」這件事不陌生,想請問您們,為什麼美學教育很重要?對於「美不能當飯吃」、「學生的本分就是好好讀書」這類傳統觀念,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A:這件事可以有兩個切入點。首先,這些不改變或覺得美不重要的人,對我們來說也很好,因為這樣就可以順著他的規則從教科書著手。如果你要上數學課,那我們就把數學課本變美,把美感放進你本來就要上的內容。當他感受到這些美感與長時間的刺激後,自然會理解當中的差異,也會因此耳濡目染,就像歐洲超市的雞肉包裝一樣,當他看到的東西都長那樣的時候,這就會成為他的基礎標準。
另一個切入點是:我們一直相信十年、二十年後的未來,而不是現在。所以當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時,遇到守舊或不買單的人其實是很正常的,不過當我們放眼未來後,就會覺得突破與改變好像也沒有那麼不可能。例如雖然我們小時候會聽到「美不能當飯吃」,但只要我們從小改變觀念,那等到出社會成為業主、成為客戶、有選擇權的時候,整個世代的樣貌也會跟著改變。以選舉為例,以前不會有政治人物宣布他的競選主視覺長什麼樣,但過去幾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件事了。我們相信下一個世代會帶來新的契機,我們要影響的不是已經定型的人,而是充滿可塑性的孩子。
X:就您們的觀察,您們認為台灣在美感教育上最迫切需要改進的是什麼呢?
A:這同樣也可以分幾個層面來看,第一,整個國家的推進和人民素養的提升,本來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前漢寶德先生獨排眾議提倡美,但台灣環境並不重視,他們認為科學比較重要,所以他就先去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長,他也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順應著當時能做到的程度去突破。雖然他已經走了,但在他的推動和影響下,現在教育部也開始有了美感中長期計畫。所以我們認為,如果現在不開始,那就只會更慢而已。
另一個層面是AI時代的來臨。當你的技法和臨摹能力在一瞬間被取代時,那美感素養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該如何從審美感受培養自己的觀點?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AI的出現並不表示我們從此就不用學美感和美術,重要的是在這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培養自信,這個自信是已經看得夠多、學得夠多、了解夠多之後,所做出來的判斷與觀點,這是過去的美感教育較少著墨的,也是值得我們現在好好省思的。
X:您們對台灣飽受批評的「華國美學」,包括街景和文宣等各個層面,有什麼樣的看法?如果它需要改善的話,我們該如何著手呢?
A:我們認為「華國美學」的風格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背後的態度,那種「沒關係」、「不在意」、「有就好」的隨便態度。假設你今天很認真的做出台味設計,例如廖小子,那大家就只會覺得這代表台灣的某種文化面向,而不會覺得這個設計很爛;相反的,如果你今天完全沒有專業設計規劃或預算,只是交代下面的人用圖庫或文字特效隨便做一做,那就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重視。我們在乎的是,如果你現在做的東西會影響往後二、三十年,但卻沒有導入專業、反而隨便就好,那這就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
對於想改變這件事的一般大眾來說,我們可以先試著把雜訊去除,例如馬桶上的安裝注意事項貼紙,有些人就這樣讓它貼在那二十年,事實上有很多公共建設或場域都有這種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從簡化開始,把不必要、用不到或是生活中不應該存在的東西去除,降低視覺干擾。
假設你要買電風扇,那你就可以思考它跟你家的環境、色系以及你的個人風格是否相容。以色彩的減法為例,如果你家的牆壁是白色或灰色,那在紅色電風扇和米色電風扇之間,就是選擇米色,除非你想在這個空間中特別強調電風扇,那才會選紅色。
X:在推動改革的過程中,您們所遭遇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最後是如何克服的呢?
A:最困難的是要在體制內和大家一起前進。以教科書為例,其實它只是原型,是我們找設計師和出版社一起做出的一個「可能的想像」,而當這件事情要變成體制內的東西時,就必須經歷很多人的決策,包括:出版社內部相對保守的聲音、老師的舊觀念、家長的舊思維等,各個單位和族群,而且這樣的溝通往往要來回好幾次,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這需要很大的毅力與堅持,才有辦法相信它在好多年後會發生。
X:您們至今為止完成了許多相當棒的企劃,包括改造教科書和掃具、環台發書、舉辦展覽和演講等等,在這麼多倡議形式中,您們對哪一個印象特別深刻?有沒有哪一刻讓您們覺得「啊!我當初選擇做這件事,真是太好了!」這樣的想法呢?
A:其實每個計畫都有這種時刻。例如我們去環台發書的時候,就有老師在課後告訴我們:「你們剛剛在課堂上看到那個踴躍發表、參與度很高的學生,其實他以前是不進教室上課的。」又或是我們和顏伯駿一起合作的新北市國中聯絡簿,在這個計畫剛開始的時候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前陣子顏伯駿到學校演講時,就有學生告訴他,他國中時用的就是他設計的新聯絡簿,這也開啟了他對教育和設計的不同想像。這些故事都帶給我們很大的鼓舞,也覺得一切的辛苦都非常值得。
X:最後,有沒有什麼您們認為很重要、但卻鮮為人知或常被誤解的事,是必須讓大家知道的呢?
A:我們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美感並不只是單純的形式美或變好看而已,它還可以讓東西變得更好用、讓課本變得更好讀。像以前的高鐵票就很難讓人在短時間內讀取想要的資訊,所以美不應該是附加的,也不是等有錢有閒以後再來做就好,而是基本,因為它真的可以為你帶來實質幫助,並改善你的生活。
另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台灣的教科書真的太便宜了,便宜到出版社很難額外增加太多預算去提升它的品質,教科書價格過低其實是幾十年前民意代表以砍價作為政績所導致的結果。但問題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出版社根本難以負擔飛快上揚的成本,品質當然也沒辦法改善太多。所以希望家長、老師及社會大眾可以支持教科書調漲,它才有辦法從根本上變得更好。
AESTHETICELL
text & interview > watson hsiao interviewee > aestheticell_textbook images > aestheticell_textbook